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August 24, 2016

庫斯克: 日日 post 文上網

不過當時個 Internet 好少嘢,連政府都未有網站。多數網站都係大學網站同埋啲人自己寫 html 嘅無厘頭網站,咁當然,有 Internet 就一定有你懂的那種網站,不過都係一張 jpg 要十幾分鐘。當時已經有 search engine,最多人用嘅係 Yahoo! 同 AltaVista。面對一片荒蕪嘅 Internet,我知呢樣嘢係一個新時代嘅開端。當時我響同學指導之下,學咗基本嘅 html,自己寫個個人網站,即係有自我簡介、幾張 scan 嘅相(當時未有數碼相機)、幾篇牙痛文章、朋友網站 link 咁。我就係嗰陣開始 post 文上網,密度大約係幾個月一次。呢個習慣一直維持到而家,不過已經唔係幾個月一次,而係日日都有。

庫斯克《Happy Internaut Day:25年前,我哋踏進未來世界》

陳心遙: 身份地位的變

30 年後,這個世界並沒有塌下來。變的其實不是世代,而只是自己的身份地位。屁股在什麼位置,自然會有什麼位置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江山是我老子打回來的,現在的𡃁仔又未有什麼貢獻,憑什麼對我說三道四。當年小夥子的時候對上一代的不忿態度,現在都變成自己對下一代的奮鬥功績了。是枝裕和今年備受讚譽的電影《比海還深》,劇本第一頁第一句寫着:「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換個角度看:現在的年輕人要謹記,無論你將來飛黃騰達也好、勞碌半生也好、鶴立雞群也好、隨波逐流也好;回頭過來再面對比你年輕的下一代,也請你「絕對不要成為你曾經討厭的那種大人」。

陳心遙《不要成為你曾討厭的那種大人》

Monday, August 22, 2016

葉健民: 只懂出版卻不諳世情的教授

大學考慮因素是以研究表現為主、教學和行政工作為輔,哪怕大學高層如何虛偽地說「教研並重」、「學生為先」。在今天,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是硬道理,也是學者得以在學術界安身立命的護身符。這裏,也有所有行內人明白的遊戲規則,就是相關的期刊地位愈高,生存機會就愈大。... 這種以「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為先、發文章重於一切的畸形生態,自然會產生種種問題,既會造就很多只懂出版卻不諳世情的人物,也會令教授們輕視教學、本末倒置。但在大學高層以至整個社會眼中只有國際排名、不顧一切要「超英趕美」的心態下,這是必然的結果。

葉健民《堅拒政治干預大學 卻切勿自毁長城》

Thursday, August 11, 2016

Ms Yu: 到日本看中國傳統風俗

睡魔祭的由來眾說紛紜,大多數認為此祭典是奈良時期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七夕節」習俗之變奏。難怪許多人說,要看中國傳統的風俗,都要到日本來。... ...日本人參加祭典,沒有西方節慶的那種喧嘩狂喜。可是這種內斂卻更突顯了他們對傳統的驕傲。在這裏,傳統並不是屬於老一輩的老土事,我看見爸爸們會把孩子放在肩膊上看花燈、媽媽會為女兒綁好手上的響鈴,年輕男女雖然都忙著用手機捉精靈,但他們都沒有忘記穿起傳統的服飾參加慶典。因為這些風俗,他們對自己的身份有更深的認同。我站在人群當中,更深刻體會到文化與藝術的承傳,其實對於建立與維持國民的歸屬感是何等重要。

Ms Yu《青森睡魔祭

胡世君: 守護香港本土文化

回到《導火新聞線》,電影上映第二晚我在旺角購買即場戲票,竟發現大量空位。大家常說要守護香港、重視本土文化,偏偏很多香港人都說﹕「我不看港產片」。當你連優質的本土製作也不支持,甚至不屑一顧,便不要怪香港愈來愈像大陸。他們財大氣粗,不惜工本文化入侵,我們有頑抗到底嗎?如果連你自己都唾棄本土文化,別人視香港為無物又有何奇怪?

胡世君《導火新聞線﹕港味電影

Priscilla Chan: 去了還會來的生意機會

記得創業初期,對一切大小「機會」,都甘之如飴。企劃的時間太倉猝,各項條件都不成熟?依然不眠不休企圖用努力搭夠。潛在客戶不斷壓價、計劃書交了一百幾十稿仍然不落實?不斷催眠自己顧客應該是對的、這個過程也是必經的。合作單位只問收穫不願付出?因為我們是新公司,仍然百般遷就但求成事⋯⋯ 然後,我漸漸發現,時間充裕的企劃,縱使規模較細,效果都比急就章的好得多;合理、有商有量的客戶、合作夥伴,遠比刁難的多,也更加容易成事。把時間心力都放在難纏的人和事身上,反而會忽略了好的人緣和機會
Priscilla Chan生意機會就像巴士,去了還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