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Friday, June 17, 2016

鵝鑾鼻燈塔: 港孩,香港未來的主人

有次去表哥家,他兒子六歲,彈琴像李雲迪,彷彿手也會飛。表演完畢,表哥和他老婆,當然擊節讚賞。下年考七級!他們說的時候,表情像六八九發表施政報告。我問小朋友,那麼厲害,是不是打算做鋼琴家?小朋友直接了當:用來面試的,其他我不知道!我又問,可不可以彈另一首簡單一點的給我聽?例如……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小朋友搖搖頭:太簡單,不用學,老師說不用浪費時間。我再追問:那,即是不懂了? 小朋友嘟嘴,望向他的父母親,發出 SOS 求助信號。他父親果然說:那些沒有用的……

Oh I see。我笑,也不再為難他們了。反正我也不懂這種音樂。之所以寫多一點香港的小孩,或簡稱港孩,並無冒犯。他們就是未來香港的主人。

鵝鑾鼻燈塔《港孩》

鄧小宇: 令創作人沮喪

不知 TVB 的幕後製作人們得悉薛家燕擔旗的《乜都搞掂晒》居然「收復失地」會有何感想?兜了多個大圈之後,到最後發覺始終萬變不離薛家燕,她才是收視终極保證,作為創作人,有什麼比這事實更令人沮喪?原來無論搞甚麼新意、構思,結果都屬吃力不討好,怎都比不上還原基本步安全,很可能未來整個 TVB programming 都是循著家燕路線走算了,《掌門人》回朝相信亦指日可待,創意,還是留給敵台去搞吧。

鄧小宇《當收視要靠薛家燕》

Tuesday, June 14, 2016

爽健: 知音不多

寫作是提煉自己靈魂毒素的事,有立場有獨到見解的人,必須承受跟不上步伐愚眾的不解、誤解、曲解和費解,我用「愚眾」稱呼那些閱讀能力欠佳的大多數人並非刻意挑機,而是世上識字的人太多,但懂得細味有心人有鋪排見地的嚴謹文章的知音並不多。

爽健《Defiance 地寫》

健吾: 被批判的事情是一樣的

年輕人和老泛民被批判的事情,是一樣的。而我的高級知識分子、現職某大學合約講師的朋友 K就說:「當大局沒有年輕人,為什麼要大局為重?香港撕裂,大家都輸。如果我是年輕人,為什麼我要給你贏、我輸?就大家都輸,大家一齊仆 × 吧。至少我死,也要找你陪葬。整你唔死,都要你辛苦一下,佢地都當贏㗎啦。咁如果大家都輸,即係冇人贏啦?對後生仔來講,仲叫有得打。但要後生仔『大局為主』,聽『雷動計劃』,乜乜物物,我想,用依家高登一句網絡術語講:真係『so99ly』睬你都生芒果。」

健吾《誰要在乎你耐不耐煩?》

高教授: 無家底,無人脈

當問起 Winnie 男朋友 Chris 的工作時,大家見 Winnie 面有難色,都不追問下去。畢竟都是同屆的同學,姊妹們當然清楚 Chris 的料子。無家底,無人脈,乞食科出身,大家都預計到 Chris 畢業後會是怎樣。

「係喎 Christy 聽講你男朋友入咗 ibank 喎,人工肯定好高啦」
「呀 Katherine 你男朋友仲勁啦,有家族生意,你幾時嫁入豪門呀」

互相拿男朋友出來比較,在這場女人的戰爭中一向是接受羨慕目光的 Winnie,在這一刻已很清楚,從畢業開始,自己不再是眾人焦點。

高教授《大學畢業禮那天,我戴上了四方帽之外,原來也戴上了綠帽》

Sunday, June 12, 2016

梁文道: 帶着信條來觀察現實

人總是會帶着一大套既成的觀念和信條來觀察現實。當我們越是堅持自己的信念,越是肯定自己原有的想法,我們就會奇跡地發現自己所看到的現實世界還真是和我們所想的一樣,於是這個「現實」又反過來「證明」了我們的正確。

梁文道《現實》

姚崢嶸: 選擇一個好想和別人分享的題目

在作者眼中,我們日常工作接觸的 Powerpoint 演講,統統不及格:在投影片把所有要講的內容,密密麻麻和盤托出,觀眾注意力不自禁被分散,變成邊聽邊閱讀,結果「兩頭唔到岸」,觀眾對內容的預期,亦被連續不斷的文字「預告」打消,趣味大減;偏偏這正是 99.9%人用 Powerpoint 的方法。TED 推介的是像 Apple 教主生前常用,只有一個字或一幅圖像的投影片。在職場,不用投影片演講早已是失傳秘技;最受歡迎的 TED Talk 中,卻有三分一是完全沒有 Powerpoint 的。可惜,作者認為成功 TED Talk 的最大關鍵,恐怕不是我們日常能參考的:就是選擇一個自己好想、好想和別人分享的題目。

姚崢嶸《講到天下無敵》

林彥邦: 搵食擦鞋仔

如果要香港人票選「最不願被代表的藝人」,成龍應該當之無愧排第一,陳百祥應該可以和「宇宙GEM」爭第二名之位。大家都記得,當網民呼籲杯葛時,「阿叻」豪言台慶收視若只有兩三點,他會由電視城跪返屋企。那怕千夫所指只要老闆 HAPPY,正正是那種為「搵食」甚麼都可以,而且以此為榮的典型「擦鞋仔」,而現在這位「擦鞋仔」將會代表你和我到巴西傳聖火。

林彥邦《何韻詩到陳百祥 悲哀的香港人》

Priscilla Chan: ExO 顛覆了不少傳統行業

ExO 起步的時候一般資金、員工不多,組織架構也甚為簡單,它們的目的卻是明確而遠大的。賺錢,通常不是他們的主要著眼點,然而,有趣的是,因為它們勇於打破現有模式,有效使用最新科技,又有打動人心的願景,只要找對方向,發展速度都非常驚人,而且很難有競爭對手可以挑戰其獨特地位。ExO 的出現,顛覆了不少傳統行業。Google 改變了我們學習、存取資訊的方法;Facebook 改變了我們與朋友、甚至陌生人交往溝通的模式;Airbnb 動搖了傳統酒店業,改變了人們的旅行習慣;Uber、Tesla 正在改變人類的移動模式;YouTube、Netflix改變了人們的娛樂習慣、SpaceX 顛覆了航天科技⋯⋯。

Priscilla Chan《工種消失、行業被顛覆 - 由科技的「大耳窿式」幾何級數增長說起》

李勁華: 的士司機挑動你每一根神經

的士司機是「司機大佬」,乘客要去的地點若果不合「司機大佬」的口味,便會被認為是「麻煩客」。的士司機肯接載你,是皇恩浩盪,乘客「唔該前、唔該後」,將自己地位放在司機之下,好像這個不是一則交易,而是的士司機對乘客的恩賜一樣。不喜歡的士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的士司機的駕駛風格。根據個人觀察,「有性格」的司機,風格主有兩種,分別為「賽車手」和「逃亡者」。前者 cosplay 賽車手,將汽車性能發揮至極限,每次換檔都令乘客感受到非凡的加速動力,在拐彎與緊急煞車同樣有激情演繹,帶來超級跑車的痛快感覺。「逃亡者」風格的司機,則擅長為乘客提供驚險刺激的乘車體驗。駕駛時與其他車輛頻繁互動,在追逐之間加插火爆對白,既有本土風味亦能突顯駕駛者內心的控訴與怒火,那種由內至外再由外至內的感情轉換,完全能夠挑動乘客的每一根神經。

李勁華《手機App不能拯救香港的士業》

林兆彬: 變種特攻的抗爭

《變種特攻》的漫畫原著誕生於 1963 年,兩大主角 X 教授(Professor X)和磁力王(Magneto)的人物設定,或許是參考了當時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兩位政治理念南轅北轍的領袖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和 麥爾坎·X(Malcolm X)。馬丁·路德·金 主張非暴力抗爭,不能使用暴力,也不對白人產生仇恨,因為對抗的是制度;而麥爾坎·X 則相反,認為要「勇武抗爭」,主張透過暴力手段迫使白人屈服。他們的感覺很像 X 教授和磁力王吧?

林兆彬《變種特攻:天啟滅世戰——善良的力量能夠超越仇恨嗎?》

李勁華: 先要學做人

當別人給你意見,你要用經驗去分析,要理性地判斷甚麼是對公司最有利,而不是以直覺或個人喜惡去決定接受或不接受。而當有人對你說「做不到」的時候,不要被擊倒,不要被感性蒙蔽,要以務實和理性的態度去分析,思考一下還有甚麼可能性,或要做先做甚麼事才可以做到本來「做不到」的結果。過往幾年,能夠不斷地力排眾議,走自己的路,坦白說,和際遇不無關係,甚至運氣可能比實力更重要。而我深信,好的際遇只會降臨在心胸廣闊、誠實和有情義的好人身上。但凡心胸狹窄、寡情義,凡事以個人利益為先的人,就算付出了多少努力,都難以得到上天和世人的眷顧。畢竟我們都活在由「人」組成的世界,所以未學做Startup,先要學做人,共勉之。

李勁華《Startup是一個不斷證明別人是錯誤的過程》

黎玉嬋: 起薪點時光倒流

已有近 30 年飛行服務經驗的 Dora,讓數字說話:「我們 1995 年入職的同事,當時的起薪點是 9413 元,但 20 年後的今天,起薪點只有 8350 元,真的是時光倒流!是否只有我們時光倒流呢?又不是喎。你們記者 20 年前大學畢業出來,人工是萬一二,現在又是萬一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她 1986 年入職,坦言因為空姐薪酬豐厚,可以儲錢買樓。聽她說說今昔對比:「以前就真是一個空姐。」想當年飛巴黎、倫敦等,逗留(layover)時間很長,連來回有 7 至 9 日。扣除頭尾工作時間、在酒店的 standby 兩天,很多時可逗留 4 至 6 日,可以到處玩,她更帶着丈夫一起去法國,飲飲食食,時間多到她大呼好悶。「現在是電視作出來就有囉。」

李寶瑜《「飛」常談判韌力》

Wednesday, June 1, 2016

蔡東豪: 記者的筆改變社會

新聞報導不單止為讀者帶來資訊和知識,還直接帶來深遠社會改變,真的令人感動。這故事告訴我們,拯救奴隸不一定是特工隊的槍,可以是記者的筆。

蔡東豪《來自奴隸的海鮮》

梁文道: 入鄉隨俗,跟規矩辦

只不過,不管人家這番舉動是出自真心,還是按着習慣行禮如儀,我覺得拿他人的禮數取樂到底也不是件很有趣的事吧。反過來講,我們也用不着像那些重度哈日症患者,為這種事情感動得一塌糊塗,說甚麼這就是傳說中的「一期一會」精神,「人家日本人就是不一樣」之類的話。我敢打賭,絕大部分餐廳和旅店的老闆和員工在這麼送客的時候,腦子裏想的都不會是「客人呀,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會,珍重呀珍重」。身為來客,我們要做的就是入鄉隨俗,跟規矩辦便是。

梁文道《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