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寫作出版.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寫作出版.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February 11, 2023

陸子: 自藩籬之外而妄議之,可乎?

陸子既老且病,猶不置讀書,名其室曰「書巢」。客有問曰:「鵲巢於木,巢之遠人者;燕巢於梁,巢之襲人者。鳳之巢,人瑞之;梟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奪燕巢,巢之暴者也;鳩不能巢,伺鵲育雛而去,則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為未有宮室之巢。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窮谷中,有學道之士,棲木若巢,是為隱居之巢;近時飲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則又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戶牆垣,猶之比屋也,而謂之巢,何 ?」

陸子曰:「子之闢辯矣,顧未入吾室。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痛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

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陸子歎曰:「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吾儕未造夫道之堂奧,自藩籬之外而妄議之,可乎?」因書以自警。

陸游《書巢記》


Sunday, September 18, 2016

梁文道: 別人到底在講什麼

我只知道這是一個急躁而喧囂的時代,我們就像住在一個鬧騰騰的房子里,每一個人都放大了喉嚨喊叫。為了讓他們聽到我說的話,我只好比他們還大聲。於是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別人到底在講什麼。也許我們乖得太久了,不想再當個只能聽話的傻孩子,所以我們現在都有話要說。周遭如此喧嘩,我必須用盡心思把文章的標題起得聳動一點,讓我發言的姿態張狂一點。也許我說得沒有什麼道理,但起碼我被人聽到了;也許別人沒聽懂我到底說的是什麼,可是說話的語調和姿態要比說出來的內容還重要;因為正是那些語調與姿態讓我被人看見。被人看見,所以我存在。


梁文道《人人都是作家,卻沒有一個讀者》

Wednesday, August 24, 2016

庫斯克: 日日 post 文上網

不過當時個 Internet 好少嘢,連政府都未有網站。多數網站都係大學網站同埋啲人自己寫 html 嘅無厘頭網站,咁當然,有 Internet 就一定有你懂的那種網站,不過都係一張 jpg 要十幾分鐘。當時已經有 search engine,最多人用嘅係 Yahoo! 同 AltaVista。面對一片荒蕪嘅 Internet,我知呢樣嘢係一個新時代嘅開端。當時我響同學指導之下,學咗基本嘅 html,自己寫個個人網站,即係有自我簡介、幾張 scan 嘅相(當時未有數碼相機)、幾篇牙痛文章、朋友網站 link 咁。我就係嗰陣開始 post 文上網,密度大約係幾個月一次。呢個習慣一直維持到而家,不過已經唔係幾個月一次,而係日日都有。

庫斯克《Happy Internaut Day:25年前,我哋踏進未來世界》

Sunday, July 10, 2016

王偉雄: 作者的滿足感

每個作者都應該有這個自我提醒:「我寫的書可能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好。」有了這個提醒,便較容易接受到批評,亦不會那麼熱切期望得到讀者的讚賞。寫作,是為了滿足創作意欲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作而成書,如果暢銷,能賺點錢,當然有滿足感和實際益處;然而,暢銷的書始終是少數,身為作者,著書不為稻粱謀,但單是那出版了的書放在掌上沉甸甸的、有點自己的精神化成實體的感覺,已能提供頗大的滿足感。

王偉雄《好書 • 壞書 • 寫書》

Tuesday, June 14, 2016

爽健: 知音不多

寫作是提煉自己靈魂毒素的事,有立場有獨到見解的人,必須承受跟不上步伐愚眾的不解、誤解、曲解和費解,我用「愚眾」稱呼那些閱讀能力欠佳的大多數人並非刻意挑機,而是世上識字的人太多,但懂得細味有心人有鋪排見地的嚴謹文章的知音並不多。

爽健《Defiance 地寫》

Wednesday, June 1, 2016

蔡東豪: 記者的筆改變社會

新聞報導不單止為讀者帶來資訊和知識,還直接帶來深遠社會改變,真的令人感動。這故事告訴我們,拯救奴隸不一定是特工隊的槍,可以是記者的筆。

蔡東豪《來自奴隸的海鮮》

Thursday, May 5, 2016

蔡瀾: 文字簡潔

當年我已經開始賣文,在《東方日報》的副刊「龍門陣」寫稿,諸多專欄中,我最喜歡一位叫蕭銅的前輩,他的文字極為簡潔,有甚麼寫甚麼,像去大陸,到小食肆,喝酒,原來啤酒是熱的,照喝……。 後來我才發現,在看他的文章那麼多年,不知不覺受了影響,有時自己也想到甚麼寫甚麼,甚麼時候停止,甚麼時候停下,甚麼時候開始,甚麼時候斷句,都很自然,而且愈自然愈好

蔡瀾《我住亞皆老街的日子》

林彥邦:香港記者低薪

入行八年,月薪萬三,十年,月薪萬七,你沒有看錯,香港記者薪酬就是這樣賤。這當然是記者行業的不幸,也是菁黃不接水準下滑的主因。

... 記者低薪,因為「傳媒無錢賺」?冤枉呀包大人。不少傳媒機構其實一直有盈利,星島 13 和 14 年度,盈利都過億,經濟日報集團,上年度純利亦有 4500 多萬元。傳媒其實有錢賺,只是沒有分給你。先說星島,主席何柱國去年薪酬、福利加花紅,超過 1000 萬,行政總裁蕭世和,年薪亦超過 900 萬,一個參考,港鐵 CEO 梁國權,年薪都不過 816 萬。蕭世和的人工,差不多可以請八十個 fresh grad。單單集團七名董事酬金,等同集團盈利四份一。經濟日報,主席馮紹波、社長麥華章、「石 Sir」石鏡泉,年薪統統在 300 萬以上。

好!既然如此,那就努力向上爬!抱歉,門都沒有。傳媒機構架構簡單,層級很少,升職的機會也少。記者升職到高級記者,再升首席記者,再升就到採訪主任級別,半隻腳踏入管理層了,再往上,就已經是總編緝那層次,升遷機會只有幾次。

林彥邦:《記者生涯原是賤…為甚麼?》

Tuesday, April 26, 2016

田心: 藉着闊度帶出深度

我這個小薯記者初出道時撰寫人物專訪,安裕看過後總是說:「寫得唔好,再寫過。」講完之後又即刻行開。起初我不明白什麼是好,後來我在安裕的行文中知道答案:一篇好的人物故事,是藉着人的闊度,來帶出社會的深度,正如松本清張的小說健筆不忘緊扣社會。

田心《安裕這個人》

Friday, April 22, 2016

區家麟: 報章為政府放風,做權貴代言人

《明報》的掙扎,折射香港沉淪的悲鳴。抱持理想、敢說真話、堅守原則的人,在這片土地,會受到懲罰。香港,似乎再容不下一個安靜的編輯室,讓記者們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 今時今日,記者做調查報道,是高難度動作,既需人手資源時間、個人拼勁與團隊支持,更需要老闆祝福,最少也要採主們勇敢地隻眼開隻眼閉。很多報章,早已倚傍高牆,他們的「獨家消息」,主要為政府放風,做權貴代言人;他們的「調查報道」,刀鋒更多是對準弱勢、插破雞蛋、自我閹割。

區家麟《明報啟示錄: 你認真,會受到懲罰 》

蔡子強: 充滿熱情新聞工作者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心高氣傲,能夠讓我心悅誠服而追看的專欄並不多,安裕 (姜國源) 的是少數之一。也因為佩服他的文章和見識,因此曾冒昧向他提出合作,合力撰寫了《Finest Hour:最壞的年代,最好的記者》一書,在 2014 年那新聞界多事之秋、風雨飄搖的一年,當作是向業界致敬。結果,阿姜爽快答應,彼此因而結緣,亦覺得十分投緣。阿姜並不是我,他是一位謙謙君子,對人彬彬有禮,比我有修養得多。他見識廣博,對新聞行業的中外歷史,都能如數家珍,文章可讀性甚高,每次讀他的文章,都讓我獲益良多。而且阿姜為人並不民粹,對事物有其深刻的一套看法,更對新聞行業充滿熱情,是今天已經十分難得,有著豐富閱歷、見識、學識修養、人文情懷的新聞工作者。

蔡子強《安裕珍重!》

沾屎 : 做記者搵唔搵到食㗎?

在香港當新聞工作者,本就又低人工,工時又長,又不受尊重。還記得當年剛入行做記者,參加中學同學聚會時,我的舊同學、中學恩師聽到我去了當記者後,無一不投以不屑眼神:「做記者搵唔搵到食㗎?」當時年少氣盛,覺得如果答勉強可糊口有點羞家。但事實上是他們白鴿眼嗎?不是,其實現實是就連阿水也知道,在香港當記者人工有多低,待遇有多不合理。而十個當記者的,有九個也是有抱負,有使命感(剩下一個大慨是失心瘋)。

沾屎 《不讀新聞系》

陳冠中:不要小看媒體控制

在中港台三地遊走的切身經歷讓陳冠中感到,要兩岸三地相互理解,實在極為困難。「在北京,很多人一看到我,就要跟我討論『香港問題』。但他們說完之後,當我正要開始解釋,他們就又會接著說一大堆『香港不行了』之類的話,根本不聽我說。我說你們答案都有了,還問我幹什麼呢?」每當這種時候,陳冠中只好反過來反駁大陸朋友:「別操心香港了,快擔心一下內地經濟下滑啊,山西煤礦,河北鋼鐵,東北老工業的較單一產業城市,這才是真的完蛋了!」他說,實際上這些朋友都是比較開明的,都是善意地討論香港問題,但是問出來的問題,就往往和《環球時報》的論述沒什麼區別──「真的不要小看媒體控制,效果真的非常明顯」。而這種控制最厲害的一點,是讓人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嚴薔:《陳冠中:你知道太多,卻不知道什麼東西不見了》

Monday, January 11, 2016

蔡瀾: 文學棺材釘

後來,我自己也賣文字,都是一些遊戲之作,精神上極受劉先生影響,讀劉先生的短篇,很像奧亨利,時有預想不到的結局。從此也學習了這個寫作的傳統,要到最後一句才說出主題,我的讀者們也喜歡,常問我說英文有 Punch Line 這個字眼,中文呢?我半開玩笑地說:「叫棺材釘好了。」劉先生的這一類短篇,在南洋時寫得最多,當年我也一篇篇從《南洋商報》剪了下來貼成一本,可惜多年來遺失了,一直想重讀,也一直沒有機會。來到香港定居,經常想念劉先生,但我們這些遊戲文章的執筆人,與香港的純文學圈子無緣,幾十年下來,也沒見過劉先生。

蔡瀾《重逢劉以鬯先生》

Monday, January 4, 2016

林日曦: 新聞不斷重複,並無營養

「但是《100毛》其實不太適合我。我並不需要人引我發笑。」還不止於此,林日曦說,如果可選擇,他寧願不看新聞不吸收資訊:「去年雨傘運動開始後,我就沒辦法不留意新聞了。但是對我來說,新聞不斷重複,並無營養,書本知識才是更源遠流長的。」他說。在林日曦成為今日的林日曦前,他就如大多數年輕人一樣,並沒有什麼夢想。他後來走上文字創作之路,可說是毫無預料之下跌撞出來的。

吳世寧:《林日曦不愛看100毛 理性讀瘋狂》

Saturday, January 2, 2016

蔡子強: 媒體逐步的收緊

以往,每逢遇上政治上的大時大節,例如中共「第 N 大」,又或者什麼國際峰會等盛事,國內報刊都要面對言論上的收緊,但尚且是周期性,過後,言論也有鬆綁的一天。但近年卻是逐步逐步的收緊,看不到雨過天晴的一日。近年中共對媒體真的管得很嚴很死,甚至連「擦邊球」的空間也都不大,很多採訪、報道、評論的稿件都出不了街。... ... 畢竟,過去10多年香港媒體發展的經驗,讓大家明白,或許搞傳媒在業務上真的無利可圖,但不少人對此卻仍然趨之若鶩,這是因為可以藉着經營媒體,而「leverage」到界外之其他利益。那麼,究竟這些新崛起的網絡媒體,表現如何、專業操守如何、中立性如何,我只能說句「風物長宜放眼量」了。

蔡子強《國內報刊同遇嚴冬》

Wednesday, December 2, 2015

中大新聞獎講座 - 紙媒、網媒、新傳媒

***
動新聞自 08 年推出,迄今已有七載。... ... 如最近獨家踢爆嶺大醜聞,就是新的嘗試,採訪部與動新聞一起合作,完成一系列報道。現在新聞已經無法隔夜,雙方合作之下,報道既獲社會持續關注,亦對社會有正面意義,效果不俗。他說讀書時代,同學都拿著報紙上課,已成追憶。現在到學校演講,已經沒有 35 歲以下的人,會主動買報紙。李 (李家聰) 說網絡平台,追回損失的六七成收入,但再沒有大客落廣告。過去大客的頭版廣告,為收入之重,但佔領前後,《蘋果》的廣告愈來愈少,報紙愈來愈薄,自覺在拿副刊。大勢所趨,唯有做好網媒。

***
 《毛記電視》沒交代點擊率,林說與 fb 的 likes 數、shares 數非常吻合,唯「星期三港案」是例外。likes 數、shares 數雖高,但真正的點擊率卻遠遠不及。林 (林日曦) 笑說這是 fb 特色,網民會「扮嘢」,share 信報、「星期三港案」比較型。但 share 和有沒有真的看過,是兩回事。

***
原來巴格達的戲院長期播放喜劇,場場爆滿,平日在街上暮氣沉沉的伊拉克人,在戲院內開懷歡笑,以渲壓抑以療傷口。吳 (吳曉東) 說至今仍印象深刻。吳思索現在的香港,是否就像當年的巴格達,大家什麼都嘗試過,依然改變不到什麼,所以才有《100毛》和動新聞,發揮當年伊拉克戲院的功效,讓市民渲洩不滿。

***

朝雲《紙媒、網媒、新傳媒》
中大新聞獎講座 - 紙媒、網媒、新傳媒

Thursday, November 12, 2015

阮穎嫻: 搲人免費工作

會不會無償工作,一向都是成本和得益的問題,個人喜好也算進得益一部分。我寫開一篇文,反正就會在網上流傳,你有個渠道,順便讓你 post 都可以,你個媒體無人睇,或無我想要的讀者,marginal benefit 是零,但因為 marginal cost 都是零,所以還是可以給你刊登,雖然我無得益,但你有得益,社會整體得益還是大了,我對社會有貢獻。但其實 marginal cost 不是零,有些網媒(聲稱)不斷 click 有錢收,雖然只是夠食餐茶,如果我多發一個網媒,分薄了 click我餐茶就不能凍飲加兩蚊了。其他無形的成本效益就更難計了。就算無金錢上的回饋,但有曝光、知名度、或者純粹過下癮的機會,寫自己喜歡的題目,和讀者交流,宣揚理念,得益也可以比成本大,不過,你不能迫人做,亦都逼不到,所有行為都是自願。搲 sponsor,搲人免費出席活動,其實到處都有。

阮穎嫻《大膽,竟敢搵經濟學家笨》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15

林一鳴: 稿費不增反減

估計香港的情況,應該比美國更悲慘,報章給專欄作家的稿費,最少在過去二十年都「不增反減」,很多更是沒有支付稿費;如果是書本出版,就更加慘上加慘,以前出書一版是三千本,只要是有些知名度的作家,要賣出兩三版應不是太難;但現在很多書每版只是一千,首版兩千本已經是很難得,大部份都不可能再出第二版。對於單靠寫書的作家,花盡心血寫本書只賣得一千本以下,版稅就只有數千元,平均時薪比在麥記賣漢堡包還要少。

林一鳴《做作家的人,只會越來越窮》

Sunday, November 8, 2015

爽健: 自己提筆自己寫

寫作不是很高深很講學問的事,我寫故我意志在,那些把文字弄成別人找不到門檻入場的偽學術人士,不是故弄玄虛,便是意圖稱霸某方面話語權,好讓自己享受壟斷筆桿的好處,僅此而已。自己提筆,自己意念自己寫,總比被別人代表痛快

爽健《我寫故我意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