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hursday, January 29, 2015

蔡子強:學生的稜角,引發思潮的校園

10 多年前,我牽頭和幾位學運朋友編寫過兩本書,分別是《同途殊歸》和《叛逆歲月》,記述和探討了 1982 年前途談判開始到 1997 年回歸,其間 15 年來的香港學運歷程。為了做好資料蒐集工作,讓兩書更加紮實,當時我們翻閱了多間大專院校這段期間的學生刊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途談判期間,在這些學生刊物當中,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什麼樣的觀點和評論都有,例如「中國收回香港論」、「港英繼續租借香港論」、「聯合國託管論」、「港人公投自決論」等等,應有盡有,眾聲喧嘩。

當時的殖民地宗主國是英國,在港英治下,前述這些公然挑戰其主權的言論,並沒有遭到港英政府打壓,起碼,並沒有一位港督,在其施政報告中,說要對學生刊物裏這些「錯誤主張」「多加警惕」。但當年殖民地政府可容忍的,今天的特首卻不能容忍。

本欄的讀者大概會知道,筆者在 1980 年代的學運組織中,屬於「民主回歸派」,但我卻慶幸當時能夠有這樣一個眾聲喧嘩的校園環境,讓各種不同觀點,即使是我不同意的觀點,通過反覆辯論,而愈辯愈明,我慶幸當時沒有當權者,企圖打壓校園內的言論。現在差不多每個人,都說鼓勵大學生要學懂獨立思考批判思維,但當學生的看法與社會主流觀點一模一樣時,哪用大家多作 lip service;相反,正正是當學生的看法與社會主流觀點不同,甚至南轅北轍的時候,社會仍能表現出尊重和包容,才真正最能體現出社會對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的真誠,才最彌足珍貴

大學校園,本來就該是引發思潮,帶動社會前進的地方,如果我們的步伐和界線,都與外面社會的一模一樣,那又豈能起到帶動的作用呢?所以,學生刊物挑戰社會禁忌,本來就沒有什麼大不了,例如,在 2007 年也發生過《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挑戰的是道德禁忌;而今次的《學苑》「香港民族論」事件,挑戰的則是政治禁忌,學生的觀點我們未必同意,但容得下學生的稜角,是一個社會的應有之義。

蔡子強:《批學苑恐怕會是一場意識形態批鬥的序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